您好!欢迎来到全球经济治理和企业发展数据平台!
动态
绿色发展指数:美丽中国的数字刻度
时间:2018-0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首次发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意义重大,可概括为四个“有利”。

有利于造福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从中国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我们感受到了绿色中国和美丽中国基本的判断指标与要求。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中,共有38个进入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这些指标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期盼、环境指标可行可达、经济社会可承受等多方因素,以及我国人口高密度、产业高强度的客观情况。

比如,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下降的指标、废气排放减少的指标、地表水质达标的指标、森林覆盖率的指标等,均有助于还中国一个天蓝气爽、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指标,使我们看到政府对城市绿色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视;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等要求,体现出发展与生产的绿色化。

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可持续发展观。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实现世代幸福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指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官方公布一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全世界各国中也是领先的。据我所知,仅有英国、加拿大政府相关部门或官方网站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但这一指标是以国家为对象的,缺少国内各区域的测评与比较。中国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是,既强调把绿色与发展结合起来的内涵,强调资源、生态、环境、生产与生活等多方面,更突出了各地区的绿色发展的测评与比较。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公布,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福祉,而且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村”,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利于完善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由18个部委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部际协作机制和由国家统计局承担的年度评价工作,发挥了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职能,体现出政绩考核和干部使用的新导向,还展现了绿色发展指数测评体系工作的全方位合作与有序推进。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指数的测评,为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条件。它以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科学权威的统计调查为基础,开展统计评价,发挥统计监督职能,承担了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贯彻落实的参谋作用。
据悉,在计算方法研制过程中,国家统计局先后组织召开三十余次专题研究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协调会,广泛征求18个相关部门、各地区统计局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充分吸收,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绿色发展指数的标准化方法。绿色发展指数测算过程从数据的收集、审核、确认,到计算程序,再到评价结果的全流程,均可核查、可追溯、可解释。各地区均以统一方法进行评价,同一年度各地区的指数值可比较,以确保评价方法的公平性。各相关部门通过正式公函报送数据,确保年度评价数据准确无误。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了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共56项评价指标。《公报》包括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6个分类指数的数值及其排名顺序、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及其排名顺序,总体上反映了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它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点任务,提供了宝贵依据。

对各地区来说,通过开展绿色发展指数和6个分类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切实需要改变或者有待改善的着力点,横向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地区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困境,纵横比较均可以为决策者评价各项绿色发展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区域发展并不均衡。排名靠前的地区综合反映绿色发展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列前省份有各自的“短板”,需要认定与力补;列后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与测评,有助于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让各地区在互学互帮中实现绿色梦想,共同繁荣!

有利于鼓励和指导社会各方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和公布,服务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有利于各方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它超越传统的投资环境评价,为投资者全面衡量投资项目收益提供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每年的测评发挥了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作用。它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壮大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它告诉企业,如何把绿色从压力负担变成动力机遇,走向绿色生产;如何既看到当前的利益,更看到未来的利益;如何既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又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对国内外理论界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的理论指导与测评方法等,充分吸收了理论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分类的全面性、具体指标来源的重要性、数据的权威性、测算的科学性、导向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进展。应鼓励开展对此项工作的课题研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工作的学术支撑,对外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同时,支持国家统计部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找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不断完善评价工作,并在时机成熟时修订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对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很大影响力和引导力。社会组织和公众既关心绿色发展指数中各项与民生相关的指标,也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评价。《公报》显示,作为一级指标的“绿色生活”,把绿色产品、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公共绿地等纳入其中,直接引导公众关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对绿色发展各项指标的关注程度。

特别要提出的是,《公报》不仅包括绿色发展的评估,还公布了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非常接地气,得民心。据悉,公众满意程度是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总体进行抽样,抽样方案由著名高校统计学院专家团队完成。通过分层多阶段抽样调查,询问公众对所在地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环境绿化、生活垃圾处理等14项生态环境指标的满意度,收集了近7万个有效数据样本。这项指标不参与总指数的计算,进行单独评价与分析,其分值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可以说,公众满意程度作为主观调查指标,与中国绿色发展的统计测评相互配合,将反映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获得感”的主观民意问卷与客观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两套测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绿色发展的真实度,具有相互补充、辨证施治的关系。评价结果的公布,有助于社会公众聚焦生态环境,接受绿色发展的共识和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政策的实施。

(李晓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COPYRIGHT@1977-2016 BY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六号 邮编:100029
京ICP备13027772号-4